×

要“明师”不要“名师”

2021-04-19 14:22:14 来源:万众网影film

所谓“名师”,即为有名气的老师,所谓“明师”,便是明白的老师;当今的梨园界,不少人利欲熏心,无心于艺术,却醉心于名利,故而“名师”相比于“明师”要吃香的多。

常言道“投明师,访高友”,“明师”在个人的宣传与经营方面未必投入精力,在艺术上却有着独到而又高深的造诣,在艺术教学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与体会,跟随明师学习,对于一名演员艺术水准的提升是非常有益处的。明师懂得因材施教,俗话说”教的曲唱不得“,一样的路子,老师演出来赢得满堂喝彩,学生依样画葫芦,效果就未必好,因为每一个戏曲演员都有他各自不同的先天条件及各自不同的艺术领悟能力,同样的一出《挑华车》,老师的腿好,可以走”月亮门“,厚底几乎可以蹭到扎巾,而学生的自身条件并不能做到,却非要他照葫芦画瓢,结果弄的是坐腰、哈腰、偷腿全来了,还不如规规矩矩的走完,明白的老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把学生好看的地方、有光彩的地方想办法给他亮出来,把学生薄弱的环节想办法给他遮过去。

有的老师是好演员,自己在舞台上极具盛名,但却未必会教学,即“好演员未必是好老师”;有的老师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台上没能够唱红,至少是没能大红大紫,但却懂得因材施教,培养出的学生都是十分杰出的演员,此所谓“好老师不一定非是好演员”。明师之“明”,还在于他应该有一双明眼,善于发现学生尚未被发现之长处,也善于观察学生的品行与对艺术的虔诚与否,进而再因材施教,如此的“明师”多一点,再多一点,则梨园振兴有望。

所谓“名师”,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善于宣传经营自己的,善于走上层关系,给自己谋取了一堆唬人的头衔,譬如什么“名家传艺”、“学术带头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等。这路“名师”,平时当当评委、出席出席活动还不算露怯,但若要他们真唱两句,亮一亮真实本领,则必定会使人大跌眼镜,不是没板了,就是呲花冒嚎,若说他们在艺术上的贡献,那应该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剧种吧;另一种“名家”则是由于他们的出身,这路“名家”出身于梨园世家,老辈比较威风,有的还是某一流派的创始人,不少青年演员为了归派,找门户,便纷纷拜倒在这路“名家”门下,一言概之,这一类的名家之“名”,皆是先辈之“名”,如此广收门徒,不过是消费先人罢了。

如此“名师”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青年演员愿意拜在他们门下呢?原因也不过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名利”“名利”也总归是“名”在“利”先,拜了“名师”,自己也便有“名”,有了“名”,便可以公然的打出“某某某弟子”或“某派传人”的招牌出去招摇撞骗,如此无论是三级的演员还是三级的编剧都可以以此牟利,他们落得个名利双收,有些“名师”落得个晚节不保,京剧艺术受到了莫大的玷污。

拜“名师”还是需要有一些所谓的拜师仪式,其中的一项传统保留节目就是吃饭,就北京来说,一般都是在峨眉酒家、晋阳饭庄、湖广会馆或是护国寺宾馆,因为这种自欺欺人的行径也实在是没有去凯宾斯基的必要,更重要的是“名师”和“名徒”都请不起,一些梨园行的老前辈接收到此类拜师宴的邀请,碍于情面不得不去现场给这般师徒背书,可他们心里也一定都清楚,京剧是最掺不得假的,传统武术需要出现一个徐晓冬打架,而京剧却是不需要的,京剧舞台上的那块台毯,文言词叫“氍毹”,就是京剧艺术的测谎仪,试金石,饶你什么“名家”、“名徒”,是不是这里事儿,一上台便知,这位一出完整的戏都演不了,髯口带的跟鼻毛一样,就因为给老先生当义务司机很多年,就拜了“名师”,成了“传人”了?这是拿观众当傻子,还是拿同行当傻子,抑或是在拿祖师爷当傻子?

当今,不少的行业都被名利、浮躁、浅薄所占据,非止京剧,风气不正,京剧无以谈将来,希望梨园界多一些“明师”,少一些“名师”,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京剧人要追求“明白之明”,而非“名利之名”,如此,短时间来看你或许不及那些做大泡沫的骗子吃香,但长此以往,必定是有真才实学的你才能最终留在京剧舞台上,为广大观众认可,为历史所认可!

×
×